新华社成都5月21日电(记者黄昕欣、余里)1904年,晚清小说家荒江钓叟在写下以移民月球为主题的中国第一部原创科幻小说时一定想不到,120年后,嫦娥六号启航,中国人已开启月球背面的采样之旅。
5月17日至19日于四川成都举办的第十五届华语科幻星云奖典礼上,发布了十余位科幻作家对这部未完成的中国现代科幻诞生之作的续写文集。
这是5月18日拍摄的第十五届华语科幻星云奖颁奖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杨进 摄
在荒江钓叟的设想中,主人公被从月球来的人唤起好奇心,打算移民月球,然而小说未能完载,故事在他欲访月球时戛然而止。
在科幻作家们120年后的续写中,有人想象主人公由文昌航天基地前往月球,与月球人一起建设新型城市;也有人描写人类从月球出发,进一步探索银河系。
科幻作家凌晨说,这延续了中国人对探索月球的梦想,也是对中国科幻的一种传承。
两个甲子之前,荒江钓叟还在孤独书写他的故事,鲁迅、梁启超也尝试通过翻译西方科幻激发国民的现代化热情。
而今天,刘慈欣的《三体》已获世界科幻最高奖雨果奖,并被译为30多个语种;去年10月,世界科幻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近年来中国每年都有一两百篇科幻作品译至海外;中国人创办的华语科幻星云奖已成长为比肩美国星云奖和日本星云赏的世界知名科幻文学奖项……
2023年12月1日,观众在参观“建发·三体沉浸式艺术展”时欣赏情景式互动装置演艺作品“末日战役”。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科幻是西方工业化和科学革命的产物,自传入中国以来,西方科幻的各个类型几乎都被中国作家书写。科幻作家王晋康坦言,中国科幻曾直接受哺于西方科幻文学。
但中国科幻发展到今天,已不仅仅是对西方科幻的模仿和复制。在王晋康眼中,科幻是世界性的,它关注的是全人类的生存和命运,中西方科幻的内核相通,不同的是视角。
凌晨回忆,早在2000年前后,中国科幻圈就出现一种声音,呼吁“要让科幻真正地发生在中国的土地上”。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思考我们的明天在哪里,并通过科幻创作来表达这种憧憬、关注和思索。”凌晨说。
谈到《三体》为什么能走向世界,南方科技大学教授、科幻作家吴岩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是从中国人的视角来探索解决世界共同关注的难题。“中国科幻为人类面临的共同困境提供了一种属于我们的解决思路和想象,而全世界的人都好奇和关注中国人怎么想、未来会怎么做。”
2023年3月11日,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埃及首映礼在吉萨省举办。新华社记者 隋先凯 摄
在本次星云奖典礼上,发布了《故山松月:中国式科幻的故园新梦》一书,收录了56位华语科幻作家以故乡和乡愁为主题的科幻创作。“故山有松月,迟尔玩清晖。”主编石以介绍,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有着浓郁的家园情结,这是有别于西方科幻的一个重要领域。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说,“故山松月”这个命题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科幻在世界科幻中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和创造的自觉。
“这是中国科幻对世界科幻的一个新的贡献。”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说。
“现在的中国科幻绝对不再是一个舶来品,它是一种新创造,表达了中国人对科学、对世界、对未来的想象。”吴岩说。
作家们认为,中国科幻走过120年的历程,却又不止于120年。从“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到屈原在《天问》中对日月星辰、天地自然的发问,古人对浩瀚宇宙的思索与现代科幻一脉相承。
5月3日,搭载嫦娥六号探测器的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吴岩说,今天中国科幻创作在试图找回古人的想象,从中国历史和哲学中探寻如何构造世界。中国科幻迎来今天的蓬勃发展,也正是因为既吸收了世界文化的优秀营养,又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
20年前,凌晨曾写下长篇科幻小说《月球背面》,描述未来中国与世界各国合作保护和开发月球的情形。如今谈起月球,这位作家依旧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对月球的全新畅想。
她说,作为一名科幻作家,最大的成就感并非自己的作品能准确预言未来,而是人们在读了她写的科幻后对未来生活有了新向往,想象力得到启发。
“我期待,终有一日我们可能会在火星上举办中国科幻又一套新书的首发式。那个时候,参加首发式的人们会遥望着地球说,我们这个蓝色星球就是那些书写者、远行者和创造者的‘故山’。”李敬泽说。(参与采写:童芳)